張桃林
2023年1月3日下午2時許,敬愛的老師趙其國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雖然先生仙逝已有一個多月,但他的音容笑貌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哀痛不盡,思念綿綿。我1982年考入土壤所,有幸成為趙老師指導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叵?0多年的師生情緣和交往點滴,印在我腦海中的,是老師忙碌的身影、拼搏的勁頭、直爽的性格、利落的作風以及開懷的笑容。
老師是勤奮敬業、開拓創新的所領導。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上下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科技戰線經過撥亂反正,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百廢待興之際,老師被委以重任,擔任土壤所所長。在此后任職的13年時間里,老師整日忙碌的身影是我腦海中最深的記憶。那時,老師正值壯年,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環境,全身心撲在土壤所改革發展和土壤學科建設上,雷厲風行、敢想敢干,幾乎到了廢寢忘食、夙夜在公的地步,也讓全所氣象為之一新,呈現只爭朝夕、開拓進取的濃厚氛圍。面對研究所當時組織分散、經費緊張、人才匱乏、設備落后等重重困難局面,老師大刀闊斧推進改革,經常輾轉奔波于北京、南京等地,到中科院、科技部等部門爭取政策和項目等支持。老師十分重視學科創新和基地(平臺)建設,始終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敏銳把握學科發展方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同時大力推進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科研條件水平。紅壤一直是老師情有獨鐘的研究領域,在他的親自謀劃和全力爭取下,中科院紅壤生態實驗站于1985年在江西鷹潭建立,并于1990年成為首批中科院開放實驗站,吸引了國內外一大批優秀科研人員來站開展合作研究,促進了學術交流和學科交叉發展。記得1984年我研究生二年級時,為學習引進國際先進科研設施,盡快建好我們自己的野外實驗站,所里決定由他親自率團到英國著名的洛桑實驗站考察訪問。但在臨行前,老師膽結石急性發作,為不耽誤行程,他在手術后尚未痊愈的情況下依然登上了出訪的飛機。那次訪問很成功,通過學習借鑒洛桑實驗站的長期定位試驗和元素循環研究設施,很快在紅壤實驗站建成了我國首座大型原裝土壤排水采集裝置(Lysimeter),布設了一系列長期定位試驗,使我國土壤領域野外實驗站的科研裝備水平上了一個臺階,有力提升了土壤發生學和土壤物質循環等領域的研究水平。如今的實驗站已成為服務我國紅壤區土壤和農業生態環境研究與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科研基地。他還前瞻性地提出我國“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并于1987年推動成立中科院“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研究實驗室”,為后來建立“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打下了技術、人才和科研條件等方面的堅實基礎。老師視界寬、聯系廣,十分重視和大力推動土壤科學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多次在中國組織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結交了一大批國際同行朋友,也讓中國學者有更多機會走向國際舞臺。特別是1991年親手創辦了《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期刊,這是我國出版的土壤學科第一份外文國際學術期刊,成為展示中外土壤科學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合作、提升我國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平臺,目前已經進入Q1區,成為亞洲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土壤學國際期刊。
老師是治學嚴謹、知識淵博的戰略型科學家。土壤學是一門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交叉的科學,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及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都很強。老師常說“萬物土中生”,對土壤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和交叉前沿都保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這也造就了他廣博的知識視野、創新的思維方式、深厚的學術積累和超前的戰略眼光。他十分注重及時了解把握國際土壤學發展新趨勢,善于學習吸收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培育土壤學科新生長點,拓展土壤科學研究新領域。先后主持和參與了海南、云南等地土壤及生物資源調查、黑龍江荒地資源考察、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環境調查、國家農業發展路線圖和土壤保護戰略制定等工作,推動了“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綜合治理開發”“南方紅黃壤丘陵低產地綜合治理研究”“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壤和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規律與調控原理”和“土壤質量演變規律與持續利用”等重大跨學科綜合性科研項目立項實施,提出和加強了土壤質量、生態高值農業和功能農業等相關研究,發揮了戰略科學家的作用,尤其為我國黑土和紅壤資源保護利用、黃淮海和南方紅黃壤區域農業科技攻關作出了突出貢獻。老師治學嚴謹,具有一種攻堅克難、躬身力行的學者風范,工作起來有股拼命三郎的勁頭。通常情況下,他每天早上5點多鐘便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在野外考察、參加學術報告會等各類活動時,他總是認真作筆記,家中至今保留著幾十本寫滿的筆記本。1995年8月,我隨老師乘火車到北京匯報爭取紅壤科技項目。當時天氣炎熱,車廂條件也很簡陋,老師身上早已汗流浹背,手臂上還起了一大片紅紅的熱痱子,但他卻仍津津有味地看著文獻,準備著匯報材料。一下火車,又顧不得一路勞頓,直奔科技部匯報項目。幾十年來,老師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也幾乎走過了世界各大洲。每次陪他到野外考察,他都執意要和我們一起拿著鐵鍬下地,挖土坑、看剖面、采土樣。記得有次我們勸他休息時,他卻笑著說“這不算什么,當年在古巴、在熱帶雨林考察時,不但艱苦,還有危險,下地都得隨身帶著武器呢!”老師雖早在1991年就當選中科院院士,但生活上始終保持簡樸,學術上始終執著追求。無論是國內出差,還是出國考察,總是自己隨身拎個包,里面裝一些資料路上看看。他堅持和學生們同吃同住,一同下地,深入一線掌握第一手資料?;字?,老師還學會了自己用電腦、敲鍵盤、發郵件。
老師是愛才育才、提攜后學的好先生。老師性格直爽、待人真誠,尤其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和生活。無論是對所里的研究生,還是對來開放實驗室訪問的青年學者,他都給予熱情的關照和愛護。早在1988年,他就抓住國家決定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契機,及時在研究所推動申報設立了全國最早一批博士后流動站,并爭取各種支持政策建成了專門的博士后樓。之后,為吸引更多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又專門劃出一定比例新建住房,用于解決歸國人才住房的后顧之憂,這在當時職工住房普遍較緊的情形下,是很需要魄力和決心的。同時,在他的推動下,所里優先安排年輕人到重要崗位挑大梁,大膽啟用了一批年輕人擔任所長助理和研究室(中心、站)負責人,并創造條件讓優秀青年科研骨干牽頭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出國學習深造或交流訪問,而且在職稱評定、工作待遇等方面也實施了一系列特殊傾斜政策,形成了優秀青年人才“出得去、引得來、留得住”的良好局面。記得1991年所里舉辦“七五”科技成果展時,還專門開辟了“青春園”板塊,給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平臺,營造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氛圍。在這樣寬松向上的環境下,相當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科研能力和管理才干的青年科學家很快成長起來,大大緩解了當時土壤所人才斷層問題,也為我國土壤科學事業持續繁榮發展儲備了一批人才資源。老師雖然工作很忙,風風火火,但卻是忙中有序、粗中有細,印象里他的辦公室和辦公桌總是整潔有序,生活中也很有條理。我上研究生期間,正是老師剛任所長工作最忙的時候,但他工作再忙,也是有求必應,總是能及時安排足夠的時間,對我的學業和科研給予悉心指導。我的研究生論文從選題、設計到野外作業、實驗室分析、數據處理、寫作定稿,他都全程指導、嚴格要求、環環把關,連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也不放過。
斯人已逝,音容猶存。老師雖然已經永別,但他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和誨人不倦的育人情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讓我深受教育、終生受益。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趙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Copyright © 2012-2023 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17048936號-1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仁愛路150號南大(蘇州)高新技術研究院4樓